深化金融改革 保障金融安全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任務,并明確了“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 、“防止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等具體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建議》作說明時也特別強調:“必須通過改革保障金融安全,有效防范系統性風險”。這既是總結國內外歷史經驗和借鑒發達國家成熟做法的必然選擇,也是對我國近來頻繁顯露的局部金融風險特別是前段時期資本市場異常波動以及與之相應的金融監管不協調等問題的現實回應。
金融安全作為經濟安全的核心內容,是影響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要素,因而關乎國家根本利益。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金融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開放日益擴大、金融創新明顯加快的大背景下,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保障金融安全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客觀地說,我國金融安全形勢并不十分樂觀。從國內情況來看,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加大、產能過剩嚴重、房地產市場調整、商業銀行壞賬率提高、資本市場創新深化以及金融體系改革等都會對金融安全造成一定的影響,并且由于各種風險具有跨界特征,所以,跨界傳染的金融風險將成為我國金融安全面臨的嚴峻挑戰。從國際范圍來看,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歐洲債務問題以及新興經濟體的貨幣金融風險,也都會對我國金融安全帶來較大沖擊。
就近期而言,影響我國金融安全的幾個風險點值得高度關注:一是內外金融風險的疊加與共振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比如,美聯儲加息疊加我國資本項目開放,有可能導致資本外流和人民幣資產重估。二是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具有較強的外溢效應,其變化和調整將對外圍經濟體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和沖擊。比如,2011年美聯儲逐步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以來,美元持續走強,而巴西、印度、阿根廷、印尼、韓國、墨西哥等新興經濟體的貨幣大幅貶值,資本大規模流出,帶來了巨大的金融貨幣風險。如果2015年底或者2016年美聯儲加息,而同時我國經濟增速下行,那么資本流出我國的可能性就會增加,不排除對現行資本管制制度和金融安全造成沖擊。三是金融業混業經營??梢哉J為,到目前為止,金融各個子行業的風險基本上是可知的、可測的和可控的,但在有些情況下,比如商業銀行表外資產的大規模擴張以及形成的跨界經營的趨勢,金融風險與金融安全問題會變得更加隱蔽,甚至不可預測,對經營者和監管者都成為一種“未知的風險”。四是資本項目開放。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和資本項目逐步開放符合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的要求和大國經濟的核心利益,但是,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與資本項目開放需要審慎權衡,特別是要審慎推進資本項目開放,否則,容易釀成影響金融安全的實質性沖擊因素。五是房地產市場波動。房地產市場將商業銀行、信托、證券等金融部門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地方政府債務等問題糾結在一起,形成一個緊密相連的復雜系統,這也意味著房地產市場和金融風險與金融安全問題高度相關,在我國經濟進入深度調整的背景下.房地產市場的穩健性將成為影響金融安全的重點因素。六是一些小概率卻具有系統性的金融安全隱患。比如,人民幣被大肆做空。由于我國正進行市場化的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因此需要警惕人民幣離岸市場和遠期市場的投機行為可能引發人民幣大幅貶值的預期,從而引發人民幣匯率和資產的重估。再比如,大型金融機構的風險。目前,大型金融機構的混業化和綜合化經營趨勢明顯,且業務架構十分復雜,形成了混業經營趨勢和分業監管模式的制度性錯配,經營者和監管者對于大型金融機構的實質性風險暴露缺乏完整、準確的了解和認識。在金融創新加速的背景下,大型金融機構有可能會面臨由于跨界經營而導致的關聯風險。
有必要指出,盡管我國金融體系的風險在不斷累積,但是,基于金融系統業務發展增速下降、金融創新風險管控相對有效、金融監管應對有力,所以,短期來看,我國能夠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金融安全不會出現系統性風險的沖擊和威脅。
當然,對于潛在的金融風險,依然要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進行防范。從短期來看,一是有必要建立跨部門的金融安全協調委員會??梢钥紤]進一步強化現有的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并將這個制度進一步機制化為金融安全協調委員會,更加注重防范和應對內外風險共振和系統性金融風險,確保金融安全。二是要強化對美國貨幣政策的跟蹤研究和應對預警。一方面,組織相關的部門和研究機構設立專題研究小組,強化對美國貨幣政策調整及其對我國影響的研究,特別是要關注資本流動和人民幣匯率預期的影響;另一方面,制定應對風險沖擊的政策措施或方案,可以適度保持對資本項目的管制,防止資本大規模流出;對匯率保持警惕,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同時,嚴防市場預期被外部因素或離岸市場所扭曲。三是要強化壓力測試,防范出現應對金融風險的政策真空。從2015年6月和8月我國資本市場和外匯市場的異常波動可以看出,市場的演進和安全問題可能會遠遠超過監管者和經營者的預期,因此,強化不同程度的壓力測試,預測不同程度的金融風險沖擊,加強金融安全的場景模式和應對機制的建設,就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工作。
從長遠著眼,則要加快推進金融監管改革和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真正建立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一方面,以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為基礎,健全符合我國國情和國際標準的監管規則,防范內外風險及其潛在的共振風險特別是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外溢沖擊和金融體系的跨界風險,切實保障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另一方面,強化行業兼顧標準,加強現場和非現場檢查,注重切斷不同金融部門之間的復雜、模糊、多向交互的內在關聯性,構建一個基于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的金融安全網;再一方面,要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避免金融過分地“脫實向虛”,這是保障金融安全的根本舉措;此外,要完善、發展和有效運用風險管理工具,不斷提高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的有效性。